我國葡萄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鮮食葡萄生產國和消費國,葡萄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更是部分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依托產業。為摸清我國葡萄產業發展情況,對近5年我國葡萄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對葡萄主產區新疆和河南等進行了實地調研,發現我國葡萄種植面積增速放緩,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產量持續增加,2018年達1366.7萬噸,成為世界上第一產量大國;消費量持續增長,年消費量基本保持1000萬噸左右;價格波動與產量和季節性有較大關系;優質葡萄需求與日俱增,消費模式多樣化,新機遇帶來新挑戰,推動葡萄產業的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一、葡萄產業發展現狀Grape data analysis
(一)生產狀況分析
1、種植面積持續增加,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葡萄的種植面積呈現波動增長趨勢。1980-1990年,我國葡萄栽培面積在45萬畝的基礎上緩慢發展;1991-2003年,葡萄產業規模逐漸發展壯大,2003年種植面積達631.5萬畝,之后略有回落;2007-2015年快速增長,2015年達到峰值,為1198.5萬畝;2016-2018年趨于平穩,種植面積穩定在1050萬畝左右。
圖1 1980-2018年全國葡萄種植面積
數據來源:《中國農業年鑒》
2、產量持續增長,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近40年來,中國葡萄產量持續快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一產量大國。1980-1990年,我國葡萄產量90萬噸以下;1990-2000年低速增長,到2000年末,總產量達328.2萬噸;2012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達1000.6萬噸;2016-2018年趨于平穩發展,2018年產量達1366.7萬噸。
圖2 1980-2018年全國葡萄總產量
數據來源:《中國農業年鑒》
3、種植區域分布集中。我國葡萄主產區集中在新疆、陜西、河北和山東等歷史優勢種植區。2018年新疆、陜西、河北、云南和山東種植面積分別為214.4、70.1、62.7、61.5和54.3萬畝,占比分別為19.7%、6.4%、5.8%、5.7%和5.0%。5個省份種植面積達462.9萬畝,占總面積的42.6%。
表1 2018年葡萄種植面積和區域分布表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業年鑒》
4、品種結構持續優化,夏黑和陽光玫瑰發展迅速。近年來,我國葡萄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品種多樣性更加豐富。鮮食品種中巨峰、紅地球、玫瑰香等品種栽培面積占葡萄栽培總面積的70%以上;巨玫瑰、早黑寶、醉金香等品種及刺葡萄優良單系發展較快;夏黑無核和陽光玫瑰等巨峰系品種,火焰無核和克瑞森等無核品種因抗性強、口感好、品質優,所占比重進一步增加,尤其是陽光玫瑰面積快速增加。
(二)消費狀況分析
1、鮮食葡萄消費呈增長趨勢。我國鮮食葡萄消費量逐年增長,2014年消費量916萬噸,2015-2017年均在1000萬噸以上,2018年略有減少,為943萬噸。葡萄市場供給主要來自國內生產。
圖3 2014-2018年中國鮮食葡萄消費量
數據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2、消費模式多樣化,電商帶動線上消費。我國葡萄消費以鮮食為主,銷售渠道以水果超市、商店、零售窗口為主,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冷鏈物流和水果連鎖店快速發展,豐富了葡萄購買渠道和選購方式。
3、優質葡萄需求量與日俱增,優質、傳統、一般品種價格差別較大。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升級,消費者更加青睞優質、特色、品牌葡萄。水果批發市場價格監測數據顯示,優質葡萄品種批發價高至每公斤40元左右,一般品種為16-20元,傳統品種僅為6-10元,優質葡萄價格高且不愁銷路。
(三)進出口分析
近5年來,我國鮮食葡萄進口量增加、進口額小幅波動,出口量和出口額顯著增加,2018年進出口量小幅下降,但仍保持貿易順差態勢。
智利、秘魯和美國是我國鮮食葡萄主要的進口來源國,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周邊的亞洲國家和地區是我國鮮食葡萄的主要出口國。2018年,從智利、秘魯和美國3國進口的鮮食葡萄分別為11.8萬噸、4.6萬噸和1.1萬噸,進口量合計占比75.3%;出口到泰國的鮮食葡萄在9萬噸以上,出口量占比32.5%。進口單價每公斤2.5美元,同比增0.3%;出口單價每公斤2.5美元,同比降5.1%。
(四)價格分析
國內葡萄價格兩極分化明顯,不同地區、品種、上市月份價格差異顯著。2019年葡萄市場售價高于2018年,大多數地區市場均價比上年每公斤高1.0元。。
據商務部統計,2019年全國葡萄市場平均批發價維持在每公斤8-14元。葡萄價格與上市時間密切相關,4月份葡萄價格上漲到每公斤11元,5月最高達14元。隨著葡萄進入盛果期(6-10月)價格一路下滑,至10月底跌至谷底,每公斤8元,12月受節日消費影響略有翹尾回升。從2015-2019年葡萄價格變化趨勢看,葡萄市場最高售價均出現在5月底6月初,此時南方早熟葡萄和北方溫室促成葡萄尚未大量上市;最低售價出現在9月底至10月上旬,此時期是北方露地葡萄大面積成熟集中上市的時間。
圖4 2015—2019年葡萄價格走勢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五)成本收益分析
葡萄種植成本主要包括化肥和農藥開支。與農戶相比,合作社還包括人工、農機和地租費用,因此合作社生產成本相對較高。2020年2-5月,通過對河南洛陽、許昌和商丘具有代表性的葡萄種植戶和合作社調研發現,農戶生產成本相對較低,但合作社具有規模生產優勢,化肥和農藥綜合使用率較高,有機肥用量較多,果品品質較高,銷售單價高于農戶,綜合看來合作社收益略高于農戶。
二、葡萄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種植面積增速放緩,產量持續增加。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速度加快,在較高種植收益驅動下,我國葡萄種植面積和產量迅速擴張。由于新品種引進、新模式、新技術、新設施的推廣,葡萄種植效益逐年提高。特別是傳統上不能種植葡萄的南方地區種植面積持續增加,預計在無重大氣候災害的前提下,未來我國葡萄產量仍將繼續保持增加趨勢。
(二)消費持續增長,加工消費增長較快。隨著飲食觀念改變和購買能力提升,農村居民葡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加工消費將成為消費的重要增長點。收入增長和消費升級有利于推動葡萄加工產品需求。為防控鮮果價格波動風險,穩定收益預期,企業致力于延長產業鏈條,擴大加工產能。
(三)鮮食葡萄進口量穩中有增,出口量繼續增長。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鮮食葡萄進口仍將有一定的上升空間。葡萄品質提高有助于開拓國際市場,預計出口量將繼續保持增長趨勢。。
(四)市場價格穩中有升。隨著葡萄產量上升,供給量整體充足,價格上漲動力偏弱,生產經營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將持續增加,加上葡萄品質整體提升,預計價格將波動上漲。
磷酸二氫鉀
微生物菌劑
三、貧困地區發展葡萄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為有效推進脫貧攻堅,全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產業扶貧工作,在眾多探索實踐中,見效快、效益高的葡萄產業備受青睞,作為扶貧支柱產業,對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
(二)主要經驗做法
1、發展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脫貧。河南寧陵縣為民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面積4600畝,輻射6個村委,306戶農戶,帶動150戶貧困戶脫貧。合作社為果農提供生產資料、技術支持、產品銷售等服務。
2、推廣葡萄家禽種養產業。河南省現代雙飛農業生態園占地面積1500畝,建有葡萄文化觀光長廊3500米,溫室大棚50個,安置貧困戶就業400多人,帶動貧困戶1000多戶,其中350多戶已成功脫貧,形成了集科技示范、架下養殖家禽、休閑采摘、旅游觀光為一體的葡萄家禽種養產業。
3、打造品牌旅游產業。葡萄產業已從種植產業向文化、休閑旅游發展,近年來各地均有以葡萄為主題的文化節慶活動。如“延懷河谷葡萄文化節”“江陰葡萄文化節”,以葡萄產業為抓手帶動鄉村旅游新業態。
(三)典型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一:河南省泌陽縣典型案例
河南省泌陽縣銅山鄉焦竹園村地處淺山丘陵地帶,是豫西的省級貧困村。2011年,焦竹園村引進優質設施葡萄等種植項目,以公司為龍頭,帶動農戶,共同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2012年葡萄成功上市,產量110噸,當年銷售收入達400余萬元。焦竹園村發展特色產業以來,陸續帶動了本村30戶、周邊900余戶貧困戶脫貧。
作為一個省級貧困村,焦竹園以葡萄采摘為主打,以葡萄節為平臺,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走“發展葡萄產業,實現脫貧致富”的發展道路,找準了鄉村脫貧產業發展的有力抓手。
典型案例二:河南省寧陵縣典型案例
河南寧陵縣是黃河故道地區較大的葡萄生產基地,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余個,通過培訓、指導、聘用等方式把農民培養成技術工人支付工資,不僅“授人以魚”還“授之以漁”,扶貧先扶智,助力貧困戶脫貧不返貧。
四、葡萄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風險
(一)主要問題
1.主栽品種結構單一
近10年來,國內育成葡萄新品種100余個,但大面積推廣不多。生產主栽品種以國外育成品種為主,鮮食品種多以巨峰和紅地球、夏黑以及陽光玫瑰為主;釀酒葡萄生產中,以赤霞珠為主,主栽品種結構單一。
2.精深加工技術落后
我國品牌葡萄酒香氣較弱,缺少產區典型風格,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核心競爭力,葡萄綜合利用不夠,精深加工技術和工藝落后、規?;庸て髽I少。
3、細選食物——少疾病
我國葡萄產業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突出。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規模小、數量少、發揮作用小,對產業帶動能力不強。
(二)風險分析
1.春季異常天氣風險
葡萄春季花期持續低溫、陰雨寡照等異常天氣對葡萄上市時間、規格、產量、病害等均有直接影響,是影響葡萄市場不確定性的重要因素。
2.價格波動風險
隨著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葡萄種植面積增幅可能大于預期,供給量大幅增加。但消費增長較為滯后,加上葡萄產銷對接不暢,市場價格波動風險較大。
3.國際貿易風險
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對中國果品準入政策變化,是影響葡萄國際貿易的重要不確定性因素。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優化品種結構,提高果品品質
推廣種植早熟、晚熟葡萄品種,調整優化葡萄品種結構,不斷提高葡萄品質。
(二)發揮合作社組織力量,強化市場調節手段
為葡萄產業發展提供專業、快捷的交流和培訓服務,制定行業規范,發揮合作社橋梁紐帶作用,強化市場調節手段。
(三)引導鼓勵精準助力,強化政策資源支持力度
加大政策和資金幫扶力度,助力專業合作社和種植戶發展電子商務、農超對接、精品園藝、觀光采摘、體驗式消費等新型營銷模式,助力葡萄產業發展。
來源: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運行調控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