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生姜)植保及營養施肥方案

大姜,又稱生姜,屬姜科姜屬,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在我國作為一年生經濟作物栽培,是我國特產的重要蔬菜品種。
一、大姜的簡介:
生姜供食用和藥用的部分為其根莖,內含多種營養成分,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外,還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烯酚和姜醇等。鮮大姜具有特殊的香辣味,是我國普遍采用的香辛調味蔬菜。
生姜除直接作調味品外,還可加工制成姜汁、姜片、姜粉、姜酒、姜油等,亦可鹽漬、糖漬、醬漬制成多種食品。用醋酸鹽水炮制的姜芽,是出口創匯的重要蔬菜產品。
此外,也是良好的中藥材,可抑制腸內異常發酵,促進氣體排泄,增強血液循環,具有溫暖、發汗、止嗝、解毒等作用,可作健胃、鎮吐、去寒、防暑、發汗劑。
根
淺根系,不發達??煞譃槔w維根和肉質根兩種。
纖維根:幼芽基部發生,初生的吸收根
肉質根:著生姜母及子姜的莖節上,兼有吸收和支持植株直立的功能
二、大姜生長習性及需肥特點:
生長習性
溫度:
1、幼芽萌發適宜溫度:22~25℃;
2、莖葉生長適宜溫度: 25~30℃;
3、根莖旺盛生長期:日溫25℃左右,夜溫17~18℃。
光照:
喜光耐蔭;發芽時要求黑暗,幼苗期和旺盛生長期不耐強光 ,需要遮蔭。
水分:
不耐干旱,要求土壤濕潤。
營養:
適宜土層深厚,疏松透氣,有機質豐富,排灌良好,pH值為5~7的肥沃壤土。
對三要素的要求,鉀最多,氮次之,磷最少。
大姜生長過程分為5個時期:發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長期(發棵期)、轉色期(根莖膨大期)、后熟期。
發芽期:從姜種萌發到第一片真葉展開,約需40~50天。
該時期適宜溫度為22~25℃,低于15℃不能發芽;這期間所需水分和養分主要靠姜種供給,土壤相對含水量保持在55%~65%為宜;發芽期需要黑暗條件,強光不利姜芽萌發。
幼苗期:從第一片真葉展開到具有兩個較大的側枝,株高約35㎝,俗稱“三股杈”期,約需55-65天。
適宜的地溫為24~~26℃,氣溫25~28℃,低于20℃或高于30℃多對大姜生長不利;該時期姜苗開始吸收來自土壤的水分和養分,吸收量與日俱增,保持土壤相對含水量在70%左右為宜;大姜苗期需要的適宜光照為自然光照的40%,強光照會對姜苗產生嚴重傷害,因此需要遮陰網。
旺盛生長期(發棵期):從三股杈到莖葉長至最大量,約需65-75天。該期植株生長急劇加快,適宜的溫度條件與苗期相近;需要充足的水分,以保持土壤相對含水量和空氣相對濕度都在85%-90%為宜,缺水干旱會嚴重影響大姜的產量;此時期大姜需要充足的光照,弱光照不利于大姜生長,且易發生病害。
轉色期(根莖膨大期):從旺盛生長末到收貨前,約需40~50天。該期葉色變淺轉黃,葉尖枯焦,莖葉積累的養分向下輸送,促使姜塊膨大,生長中心由地上轉向地下。該期需要的適宜地溫為22~26℃,氣溫24~26℃,保持晝夜溫差10℃以上,有利于姜塊膨大;保持土壤相對含水量在75%左右,空氣相對濕度50%~60%為宜,濕度大不利于姜塊生長;光照充足,有利于莖葉中的有機物質向姜塊輸送,促使姜球肥胖。
后熟期:收貨窖藏的前35~40天為后熟期。
大姜需肥特點:
大姜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無論砂壤、壤土,粘土均可種植大姜;土壤pH5.5~7.0之間均可種植。
大姜:需肥量很大的經濟作物,在苗期、旺盛生長期(發棵期)和成熟期(根莖膨大期),需肥量各不相同的。
苗期,植株小,生長慢,需肥量只占總需肥量的10%左右。
旺盛生長期(發棵期),需肥量是最大的,大約占到80%左右。大姜是喜鉀作物,對于氮和鉀的需求量很大,而對于磷的需求量則很少,只是氮肥的十分之一。因此,全生育期氮、磷、鉀吸收比例為4:1:5.5。
另外,大姜對鈣和鎂也有一定的需求量,其對于大姜產量和品質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對于像硅、硼、鋅等許多的中微量元素,則需求量較少。生姜的生長要求在施足有機肥和微生物肥的基礎上,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肥料合理配比施用,同時補充鈣、鎂、鋅、硼、硅等各種中微量元素。
三、大姜常見缺素癥狀及防治措施
缺鉀:
癥狀:生長緩慢,節間短,葉面積縮小,小葉排列緊密,與葉柄形成較小的夾角,葉面粗糙、皺縮并向下卷曲。早期葉片暗綠,以后變黃,再變成棕色,葉色變化由葉尖及邊緣逐漸擴展到全葉,俗稱“鑲金邊”,下部老葉干枯脫落,塊莖內部帶藍色。
防治措施:
追施美瑞高高鉀水溶肥以及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保證中后期鉀素的供應。
缺鈣:
癥狀:幼葉邊緣出現淡綠色條紋,葉片皺縮;嚴重時頂芽死亡,側芽向外生長,呈簇生狀;易生畸形成串小塊莖,缺鈣可引起塊莖裂開。
防治措施:
對于缺鈣的土壤,鈣肥一般作為底肥施用到土壤中,每畝基施10kg鈣鎂硼鋅鐵錳,也可葉面噴灑1000倍海中微或維盛鈣。
缺鋅:
癥狀:大姜缺鋅生長受抑制,節間短,株型矮縮,頂端葉片直立,葉小,葉面上出現灰色至古銅色的不規則斑點,葉緣上卷。嚴重時葉柄及莖上均出現褐點或斑塊。
防治措施:
植株生長期可葉面噴施維盛鋅水溶液。
缺鐵:
癥狀:中上位葉失綠,往往開始時脈間失綠,葉脈仍能保持綠色,隨著缺鐵加重,葉片逐漸變白,葉脈變黃;嚴重缺鐵時,葉片上出現褐色斑點和組織壞死,并導致葉片死亡。
防治措施:
葉面噴施維盛鐵( EDDHA-Fe )水溶液。
四、大姜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措施:
姜瘟?。?/span>
名稱:姜瘟病,又稱青枯病或腐爛病
病原菌:青枯假單孢桿菌(Pseudomonas solanacarum Smith),細菌
癥狀:
塊莖:初呈水漬狀,黃褐色,失去光澤,內部組織逐漸軟化腐爛,散發臭味;
莖:呈暗紫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殘留纖維;
規律:土壤中越冬,帶菌姜種為主要侵染源,種后成為中心病株,靠流水、害蟲傳播,傷口侵入;通常6月發病,8、9月高溫季節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1、無病地留種、精選健種,單收單藏,及時消毒;
2、輪作;
3、姜種消毒:用銅制劑浸種;
4、及時鏟除病株,銅制劑+海洋洋灌根。
炭疽病
病原菌:辣椒刺盤孢、盤長孢狀刺盤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rioides Penz),半知菌亞門真菌
癥狀:
先由下部葉片發病,葉片干尖,后期葉尖呈紅褐色,發病嚴重時,由下部葉片向上蔓延,致全田發病,影響生姜的產量和品質。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在病部或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無明顯的越冬期。病菌分生孢子在田間借風雨、昆蟲傳播。病害再侵染頻繁,遇適宜條件極易暴發流行。 病菌喜高溫高濕條件,病菌發育適溫25~28℃,要求90%以上相對濕度。分生孢子擴散傳播需葉面有水滴存在,雨滴崩濺對分生孢子擴散十分重要。
防治方法:
葉面噴施啶氧菌酯、唑醚·代森聯、唑醚·氟酰胺等,配合海拌葉面噴施效果更好。
姜螟:
名稱:大姜截蟲、鉆心蟲、食心蟲
癥狀:
莖稈空心,水分及養分運輸受阻,上部葉片枯黃凋萎,莖稈易于折斷。
發病規律:一年可 發生2~4代,以幼蟲蛀食生姜地上莖部。魯中地區一般幼蟲6月上旬開始出現,一直危害至生姜收貨,而尤以7~8魚粉發生量大,危害重。幼蟲可轉株危害。
防治方法:
預防為主,一二齡幼蟲期控制蟲口密度,可用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等。
五、大姜營養施肥方案
作者風采: